美丽钢城 描绘绿色生态新画卷

——公司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变身记

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,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,能不忆江南?”白居易的诗句描绘了醉人的江南美景。

春天,白鹭、喜鹊、野鸭等鸟类会来到焦化湿地公园。它们或在苇丛觅食追逐,或在水边嬉戏徜徉,或在低空翩翩起舞,或在蓝天下展翅翱翔……成为公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这些鸟类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,不仅要食物丰富,而且要水质好、空气好,白鹭更被称为“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”,素有“环保鸟”的美誉。

近年来,公司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低碳发展、精准施策、靶向攻坚,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,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、人与自然、钢铁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美丽新画卷。

从垃圾场到绿色胜景

4月27日,公司启动“万人看钢城”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开放日活动,活动当天便吸引了百名游客走进公司看美景。

绿草青青,碧波荡漾,鱼儿嬉戏,鸟儿飞翔,九曲桥蜿蜒出别致的景色。“在这里,看不到钢厂的影子,太美了,简直就像在逛公园。”游客不禁发出感慨。

在公司设定的景区游览线路中,占地近10万平米的焦化湿地公园是游客必到之处,是公司重点打造的景点之一。

谁能想到,一年前,这里还是一处堆满工业垃圾的场所。2018年,公司响应国家蓝天保卫战的号召,加快绿色环保建设步伐。这里有2.7万平方米水域,岸边不仅种植木槿、紫薇、茶花、樟树、桂花、棱角山矾等树木,还有银杏、红豆杉等珍贵树种,以及桃树、梨树、橘子树、杨梅树、石榴树、枇杷树等果树,可谓“天然氧吧”。实现了“垃圾场”向绿色胜景的转变。

晚风拂柳、灯火璀璨、亭台楼阁、员工悠闲散步……这是如今公司湿地公园夜景一瞥。游走在蜿蜒曲折的栈道,穿梭于鲜花盛开的小径,一路光影相随、清风流水作伴,灯饰相互辉映,十分惬意。

日前,公司又对厂区内焦化厂湿地景观工程进行进一步亮化,实现了从“美丽”到“亮丽”的华丽转身。

从传统钢厂到“绿富美”

1958年建厂的方大特钢,前身是南昌钢铁责任有限公司,是一座承载了过往厚重和记忆的钢城。钢花四溅,铁水奔流,浓烟滚滚,是曾经难以磨灭的印迹。

“与传统钢企给人的灰暗、沉闷、浓烟滚滚的印象大相径庭,公司绿色明亮的厂区彻底颠覆了我对钢厂原有的认知;收入高、福利好、环境优,是名副其实的‘绿富美’。”一直关心公司发展的游客郭大爷一路参观一路感慨。

为员工连续发放大“红包”的新闻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家“明星”企业。近年来,公司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的大丰收,还不惜重金进行环保改造,走出了一条低碳、环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“公司在淘汰落后产能、促进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了一步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2008年公司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思路,转变发展方式,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,陆续淘汰两座30吨电炉、两座36平方米烧结机、三座400立方米级高炉、两条50年代的轧钢生产线。2013年,公司成为工信部首批颁布的45家符合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》的企业,也是江西省第一家入选的钢铁企业。

近年来,公司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减;吨钢排水、吨钢排放COD、吨钢排放SO2、吨钢排放烟粉尘等主要环保指标均达《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》一级基准值。

2018年,公司又豪掷10亿元,引进环保新工艺、新技术,实施30余项环保提升项目。焦炉烟气脱硫脱硝、焦化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改造、焦化煤场及炼铁原料场封闭式改造、烧结烟气脱白除雾、炼钢厂转炉三次除尘系统改造、污水综合处理升级改造……

怀揣着蓝天碧水的梦想,多年来,公司污染防治的脚步从未停歇。

根植绿色发展新理念

“随着35MW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,公司实现富余煤气高效利用,年增加发电量8700余万千瓦时,年创效益6000余万元。”

游客参观途中,工作人员一边介绍钢城美景,一边向游客讲解近年来企业循环发展理念。

“公司将循环发展理念渗透于焦化、炼铁、炼钢、轧钢全流程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,近年来,实施焦化干熄焦工程,回收焦炭显热发电,既利用了余能,又消灭了湿法熄焦带来的污染。

不仅如此,公司还对所有高炉配备TRT发电设施,利用高炉煤气的压降进行发电;新建废水综合处理系统,实现节水减排,公司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.5%;钢渣处理中对含铁资源重新回收,钢渣综合利用率为100%……2018年公司回收的各种余热、余能资源折合标煤100余万吨。

公司还专门设立资源综合利用公司,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、废气、废渣等废弃物开发利用,经营范围为工业废物的处理、回收与综合利用,以及综合利用再生资源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水平,保护环境。此外,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,每年制定和实施节能目标管理计划,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。

“中国绿色能源十大先锋企业”“全国大气污染减排突出贡献企业”……近年来,十余项环保类荣誉见证着公司的低碳、循环、绿色发展之路,这一路,淘汰落后与推进环保并举,污染防治与循环经济齐抓,植树造林与保护蓝天比肩。